1.颜色要求
灯光艺术的表现也可以通过常规灯的换色器或电脑灯的色轮进行组合,用灯光颜色的变化来描述自然,渲染情绪,或红绿相间,绚丽多彩。奢靡,或淡红而淡。绿色、温暖、优雅。
对于舞台灯光,色彩的运用可以自由、大胆、不羁。只要符合剧情需要,只要能达到技术条件,只要观众的眼睛能接受,任何颜色都可以。对于电视照明,使用的颜色应该是浅色而不是强烈。通过相机在电视上显示时,不同的颜色会加深。因此,电视照明所使用的色彩应以录制后显示器上显示的色彩效果为准。调整。如果电视灯光的颜色是根据舞台灯光的经验来配置的,很多深色被相机拍下来后会“模糊”,无法体现场景的细节。尤其是蓝色和紫色系列等冷色系,人们的视觉感知明显是浅蓝色,但被摄像机拍下来的电视画面却是深蓝色。如果按照舞台灯光的经验在电视灯光中使用深蓝色,那么在电视上呈现的画面肯定是一团糟的蓝色。因此,对于电视照明来说,在使用色彩时,不仅要考虑到观众的眼睛,还要与摄像机密切配合,把握色彩的程度,让呈现给电视屏幕的色彩舒适通透。
2.色温要求
色温实际上属于照明颜色的范畴。本文将其单独列出是因为“色温”在电视照明中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色温是光源光色的量度,单位为 K(开尔文)。色温是根据绝对黑体定义的。当光源的颜色与黑体在一定温度下发出的颜色相同时,此时黑体的绝对温度称为光源的色温。随着色温的升高,颜色逐渐从黑体过渡到“红-橙-红-黄-蓝”。同一物体在不同色温光源的照射下会出现不同的颜色。比如一张白纸,在3000K白炽灯和6000K荧光灯的照射下,逻辑上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前者为暖黄色,后者略带蓝色。但实际上,人眼对这种差异并不敏感。没有颜色知识的人倾向于认为他们都是白人。这就是人眼的“色觉守恒”现象。人眼的这种适应性使人们能够正常地观察场景的颜色,但不能准确地感知颜色的特征。
正是因为人眼的惯性,舞台灯光才涉及到“色温”的概念,并没有过分强调。光的颜色主要取决于人眼的视觉。但在电视照明中,色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主要是因为摄像头对外界环境颜色的变化非常敏感和“客观”。一旦确定了相机的白平衡,光线的细微色温变化就会反映在电视屏幕上。坏的电视屏幕中脸部的肤色没有很好的还原,时而发黄时而发蓝,往往是电视灯和相机的色温变化。白平衡没有很好地协调是有原因的。在拍摄前协调电视灯和摄像机有一个固定的工作流程。首先,灯光师开启一个基础灯光源(简称基础光源,是舞台灯光的主要光源,一般指演出中的面光、巴掌、逆光等)。这种基本光源要求同色温,常用于演出。光源相同,其他演出不会用到的不同色温的杂散光被关闭。然后,所有不同位置的摄像头都按照这个基本光统一“变白”。“美白”是电视工作者常用的一句俗语。所谓的“whitening”其实是指调整白平衡的缩写,即所有相机首先根据这个基本光源定义一个白色,这样,所有相机都有一个共同的“white”标准.不同色温的光或有色光会在这个“白色”的基础上呈现出不同的视觉色调。
电视广播中有一个典型的例子。购买追光灯时,一定要考虑演播室基本光源或主光源的色温匹配问题。如果演播室的基础光源是3 200 K的低色温,追光灯是6 000 K的高色温,相机根据3 200 K的基础光源来调整白平衡,则此时投射出跟随聚光灯。在人脸上,电视屏幕上显示的颜色会明显偏冷蓝色。反之,高色温的基础光源必须配备高色温的追光灯。如果演播室的基础光源色温为6 000 K,追光灯配上3 200 K的光源,用6 000 K的基础光源对相机进行白化后,跟聚光灯投射到脸上,相机拍完后显示为暖黄色,而且电视画面的偏色一定非常明显且不一致。
因此,电视台在购买追光灯时,首先要考虑其演播室基础光源的色温,使追光灯与演播室基础光源的色温一致,从而更好地恢复肤色。当然,现在追光灯可以配色温纸和色温还原纸,但毕竟可能还是有不准和偏色的问题。如果能一步到位,岂不是更好?
从剧场舞台灯光设计转变为电视灯光设计的工作人员,往往对摄影机的原理和一些具体参数没有专业水平的理解,所以很多设计程序还是感性的,缺乏理性判断。作为一名电视灯光设计师,学习摄影机的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也是戏剧学院的舞台灯光课程所欠缺的。
如需更多咨询,请联系 VanGaa 。